一、近兩年來工作室活動的開展情況
1.建立工作制度
建立工作室工作職責、管理制度,結合勞模創新工作室的運行及相關活動組織安排,制定勞模工作室活動制度。針對阜新農業產業生產實際,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和勞模團隊人氣優勢,實施科技創新,通過科技項目實施組織科研攻關,推廣先進農業種植技術、先進技術設備,培養后備技術力量,提升創新能力,為職工搭建起崗位成長、創新競優的寬闊平臺。
初步編制工作室中長期發展規劃,一是積極籌劃,篩選阜新花生產業新突破?;ㄉN創新研究圍繞食用型新品種選育開展研究,選育目標為高油酸、高蛋白、早熟、抗逆等花生新品種。主要進行種質資源引進及農藝、抗性、品質、產量等主要性狀的鑒定、遺傳評價和創新利用工作;以挖掘優質、抗逆等重要基因為目標的相關基因分離與分析研究,多種技術結合選育花生新品種,引領和推動遼寧乃至東北地區花生產業健康發展?;ㄉ耘鄤撔卵芯棵嫦蛉珖狈交ㄉa區,開展高產優質多抗花生新品種篩選與示范工作;開展花生種植模式及新品種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工作,并結合生理生化等微觀領域開展花生栽培中所涉及到的水肥運移規律、水肥一體化協同效應、植株生物學效應及高產優質增產機理研究等;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為目標,使農藝與農機相結合,開展花生節本增效配套機械化研究并推廣應用。二是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風沙地沙化土地高效可持續利用。生態草地方向,研發風沙地土壤改良與植被恢復技術體系,構建風沙地水肥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集成與種植模式、風沙地飼草料高效生產與區域草畜平衡模式,構建以提高農業資源和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為手段,以完善和建立風沙地綜合治理技術為核心,推進風沙地生態產業培育與示范。
2.規范運作情況
2.1工作室規范運行,有序活動
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年度創新項目的立項申報,承接上級下達的創新項目,組織工作室團隊成員開展課題攻關。在工會和職能部門的指導下對項目進行申報、驗收和成果管理。
抓好勞模創新工作室團隊成員的培養和指導,加強對青年科技人員科技創新、推廣能力培養;同時按有關程序吸收符合條件、有發展潛力的新成員進入工作室。
做好勞模創新工作室考核工作??己藘热莅ㄋ枷肫返?、理論提高、管理能力、創新能力、技能水平等方面,考核不合格者調整出工作室。
完成上級工會交辦的與勞模創新工作室有關的其他工作。
2.2工作室主要創新領域、項目來源及攻關方式
工作室主要圍繞阜新生態農業產業領域,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及地方科技項目,充分利用項目資金開展技術難題攻關,力爭取得新進展、新突破。結合阜新農業產業特點,發揮勞模的模范引領作用和勞模團隊優勢效應,實施科技創新,推廣先進實用新技術,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為阜新的生態農業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3.分工協作情況
勞模工作室以勞模為核心,按工作室成員的不同研究方向,組建科技創新團隊,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分工負責,充分發揮勞模的科技創新帶頭作用。
3.1組建花生育種科技創新團隊
首席專家于洪波,首席專家助理于樹濤,團隊成員10人,涵蓋了生物技術、作物遺傳育種、農學等專業,科技人才隊伍結構合理,完成了多個國家、省內的重大科研項目。主要包括農業部948項目、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阜新綜合試驗站、遼寧省科技廳育種攻關和遼寧省百千萬人才等項目,開展“優質抗逆種質資源引進與創新研究”、“風沙半干旱地區優異種質資源創新利用”、“高油酸花生種質創制”等研究,系統開展專用花生新品種選育研究,運用多種技術培育適應機械化生產的花生新品系。
3.2組建花生栽培科技創新團隊
首席專家王海新,首席專家助理史普想。團隊研究人員11人,完成了多個國家、省內的重大科研和推廣項目。包括國家農業部現代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948項目、國家財政部項目、遼寧省科技廳的攻關項目、科特派項目等,開展花生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通過國家花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工作站以及遼寧省農科院花生院士專家工作站平臺,加強技術創新,提高遼寧花生生產技術水平。
3.3組建風沙地綜合治理科技創新團隊
首席專家于國慶,首席專家助理呂林有。團隊骨干成7人,涵蓋了生態學、水資源與農業節水、土壤學、果樹學、草業學、畜牧學、管理等專業。團隊主要圍繞風沙地綜合治理與改良利用開展科技創新研究,主持10余項國家、省部級項目,包括農業部項目、國家科技部項目、省科技廳項目、省開發辦重點項目等。
二、近兩年來工作室活動成效
1.創新成果情況
近兩年來,勞模工作室共獲得農業科研成果18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二等獎8項;省林業廳一等獎2項,省鑒定驗收8項,地方標準3個,專利8項,審定、備案新品種4個。發表科技論文56篇,出版書籍1部,叢書1套。
2.技能人才培養情況
勞模工作室積極培養科技后備人才。目前,已培養花生育種優秀青年人才2名,在讀博士3名,碩士3名;培養生態農業專業拔尖人才2名,博士1名,在讀博士2名,引進研究生2人。
勞模工作室在科技人才培養的同時,充分利用技術推廣優勢,送科技下鄉,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工作,培養新一代科技農民技術員。近兩年來,主要圍繞花生新品種、新技術,風沙地改良培肥地力、推廣林果糧合理種植模式等開展技術培訓,培訓20場次,參加培訓農民2000余人。
3.取得效益情況
勞模創新工作室充分發揮其勞模示范帶頭作用,在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促進科研水平提升、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兩年來,勞模創新工作室積極開展花生新品種示范推工作,結合花生開發項目推廣花生播種面積10余萬畝,平均畝產可達230公斤,畝收益1500元左右,直接經濟效益近1.5億元。在調整了農業種植結構的同時,為花生種植農民提供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勞模創新工作室通過科技示范帶動作用,充分將風沙地綜合治理與改良利用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生產實際,通過培肥地力、改良耕作方式、構建林果糧草經種植模式等,大幅提高農田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在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具有明顯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分將更多的人才培養方式、專業技術、管理方法轉化為科研實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升了我所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促進了農業生產力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4.開展技術交流協作情況
一是搭建花生院士工作站平臺?;ㄉN團隊通過與河南省農科院、美國農業部、山東省花生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進行學習和學術交流,并建立長期合作機制。
二是積極與大學、科研院所聯合,共同爭取項目,利用外部資金、設備、人才優勢提升工作室科技創新水平。近兩年來,風沙地治理改良與綜合利用創新團隊重點與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沈陽農業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等開展合作交流,召開相關學術交流研討會8場次。
三是與阜新市農業產業基層勞動模范聯合。充分發揮基層勞模的人才優勢,更加“接地氣”,能夠更好的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發展農業。
三、近兩年來活動室取得的成績
勞模工作室自建立以來,于國慶作為工作室負責人,一直致力于科研團隊和科研平臺建設。組建花生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風沙地修復治理與綜合利用創新團隊,籌劃多方協作,引入“國家花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花生科研工作站”、“遼寧省農科院花生研究所院士專家工作站”;牽頭組建“東北地區花生新品種登記試驗網”;有力地支持了阜新花生產業的發展。圍繞阜新脆弱的生態農業環境,針對如何改變風沙地地貌、修復提高風沙地地力,促進風沙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開展研討交流,取得了較大成效。其中,林果糧草經復合種植模式為風沙地生態環保、高效利用創了先河。近一年,于國慶帶領勞模工作室加大了科技創新力度,圍繞“阜新200萬畝示范帶工程”運籌帷幄、獻言獻策,積極為阜新農業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于國慶,男,中共黨員,風沙所所長,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才。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畜牧科學和生態學等相關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參加國家級或?。ú浚┘壙蒲许椖拷?/span>30項,省部級項目獲得研究成果10余項,其中省政府科技進步獎2項,市廳級獎勵9項。獲得“第十屆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阜新市特等勞動模范”、“阜新市第八批優秀專家”、“阜新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遼寧省先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在國內外主流期刊發表或合作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SCI收錄2篇),國家發明專利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