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 逐夢未來
——錦州市康寧醫院 張琎
你為什么會選擇精神科?因為夢想。
張琎,錦州市康寧醫院軀體疾病科醫生,主治醫師。為什么會選擇精神科,這個問題從她剛參加工作時就經常被人問起。而正如她所說,那是她的夢想。從高考填報的所有志愿都是醫學院校開始,從畢業時直接報考錦州市康寧醫院開始。
2010年的夏天,張琎像所有大學畢業生一樣開始找工作,網上搜索招聘信息、填報報名表、參加考試。終于,她如愿接到錦州市康寧醫院的錄取通知。因為大學臨床實習時在精神科實習過,雖然是上班的第一天,但她對自己卻充滿了信心。當天患者午飯時,病房的責任主治醫師帶著她到病房看患者吃飯,當時一個患者坐在餐桌邊,對面的女醫生正在給患者喂飯,而患者突然將嘴里嚼了一半的飯菜全都噴在了女醫生的臉上。責任主治醫對她說:“這個患者有被害妄想,她認為飯菜里有毒,所以拒絕進食,但患者不吃飯身體受不了,病房患者多,護士忙不過來的時候我們醫生也要給患者喂飯,因為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平時患者的吃喝拉撒我們都要注意觀察。再有,你要保護好自己,患者有時會突然出現沖動傷人的行為”。
然而,危險的工作環境并沒有打消她想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的夢想。她熱愛這份工作,除了對患者細心、耐心之外,她還把自己鍛煉成了個“女漢子”。有一次,張琎收治了一名精神分裂癥的女患者,在對患者進行精神檢查時,患者突然朝她的臉上吐口水,接著朝她撲了過來,這些年來,這種情況她早已司空見慣,順利地躲過了患者的飛撲,但為了防止患者再傷害其他人,她開始制止患者沖出病室,并與聞聲趕來的同事一起將患者約束在了病床上。突然一個同事說:“張醫生,你臉上怎么有血???”這時她才發現,自己的下巴被患者抓破了,胳膊上也都是一道道紅色的抓痕。同事們擔心地詢問著,可她卻說:“沒事兒,我一個女漢子不怕破相”。
在專業技術方面,張琎精益求精,經常與同事一起探討病例,找機會學習各種新知識,并且將學到的新知識運用到臨床工作中。有一次她收治了一個28歲卻已患病十年的“老患者”,從病案室借來的老病志就多達9本,向家屬詢問病史后她又詳細查閱了患者的老病志,發現患者一直應用的都是10年前的治療方案,并且因為應用這種抗精神病藥物而出現了嚴重的藥物副反應,于是患者經常拒絕服藥,導致反復住院治療。為了能控制患者的病情,并且減少藥物副反應發生的幾率,她開始在網上查閱與患者相同的病例,與同事一起討論,最后她終于找到了一個適合的治療方案,并且得到了科室主任的認可。經過一系列的治療,患者順利出院,最初困擾患者的藥物副反應也得到了解決?;颊吆图覍贋樗蛠砹隋\旗與感謝信,患者的母親雙眼含淚地對她說:“張醫生,太謝謝你了,孩子18歲得病,到現在十年了,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她能自己打工掙錢,從來不敢想啊”。正是因為這件事讓張琎意識到,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才是行醫之根本。于是她主動向醫院申請,要求到北京進修學習。在進修期間,她認真參加理論課程,先后在重癥病房和情感障礙病房完成臨床工作,只要聽說哪里有專家的講座,她都會抽出時間去聽講座,在北京進修的日子里,她認真地學習最新的治療理念,最前沿的精神科知識,這也為她日后的工作、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除了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張琎也積極參加院內、院外的各項活動。2014年遼寧省決定在省內進行一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她主動報名參加,在經過一周封閉培訓后,她和同事們開始利用工作之余進行流調工作。有時是在市內的生活區,有時是到農村,夏天頂著大太陽,冬天迎著寒風。因為精神科的流調需要受檢者填寫一系列量表,有些受檢者一聽說要填很多表都不愿意配合,有時甚至被罵是騙子。流調的量表需要為受檢者一條條地讀出量表內容,同時做出記錄及評分,所以經常一天下來她嗓子疼的根本說不出話來,但即使這么苦,這么累,她也從沒抱怨過一句,經過將盡一年的時間她與同事們一起圓滿地完成了這項流調任務。除此之外,她還積極參加院內的各項競賽,曾榮獲錦州市康寧醫院首屆住院醫師臨床技能大賽中“臨床思維”第一名。平時認真完成各類專業培訓,開始學習如何成為一名臨床帶教老師。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發,大年初一,已經回盤錦老家過年的張琎接到醫院通知,春節假期取消,明日必須到崗。96歲的奶奶聽說孫女要獨自回錦州工作,不停地囑咐她:“他們說有病毒了,你要小心,自己一個人在外面要好好的啊”。父母也開始為她打包返程的行李,吃的、用的,恨不得把家里的東西都給她帶走。初二的早上天還沒亮,張琎便準備開車趕回錦州,臨行前母親對她說:“好好工作,保護好自己,別擔心家里”,說完轉身偷偷地抹掉眼角的淚水。張琎紅著眼眶離開了家,望著空蕩蕩的街道,她開始懷念每天早高峰堵車的日子,那才是人間煙火啊。到達單位后她又接到了醫院的通知,因武漢疫情嚴重,全國疫情情況不明,各個城市開始封城,精神病院人口密集,疫情防控壓力大,醫院決定全院封閉,她所在的軀體疾病科將做為醫院的隔離病房,收治新住院的患者。危急時刻,張琎和軀體科的同事們并沒有退縮,全員到崗,輪流進行48小時值班。新入院的患者病情嚴重,經常存在沖動行為,雖然大家都穿上了隔離衣,但有時仍不免受到傷害。有一次,張琎為新入院的流浪人員進行查體,突然被患者抓掉了口罩,但她不顧自己已經暴露在外,可能存在于污染環境中的風險,趕緊控制住患者,防止其他人受到傷害。隨著疫情嚴重,醫院再次調整管理制度,全院工作人員也進行了封閉管理,張琎和其他同事開始了48小時醫院值班和48小時賓館隔離的生活。半個月后根據疫情防控要求,醫院再次做出調整,軀體疾病科科再次成為全院唯一收治病人的科室。據科室統計,當時科室最高記錄,一個月收治36個人,張琎自己最多一個月收治9人,辦理出院數為10人,她一個人的收治患者數幾乎相當于其他大病房平時一個月的收治患者數量。但就算每天完成著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她依舊主動參加醫院組建的心理援助工作組。隨著疫情的蔓延、全國封城,部分群眾開始出現恐慌、焦慮,為方便群眾,醫院隨即成立了心理援助微信公眾群,張琎做為心理援助人員,在微信群內為普通群眾、醫護工作者、新冠肺炎感染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務。后來,她又積極地參與到為支援武漢順利返錦的醫護們進行的心理健康篩查工作中。張琎還自學如何進行新冠核酸采集,時刻準備著,一旦有疫情發生,自己可以隨時上崗。最近,葫蘆島出現了疫情,確診病例較多,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錦州中心的醫護人員工作壓力較大,應市健委要求,錦州市康寧醫院再次組建心理援助組,為錦州救治中心的醫護人員提供心理援助,這次張琎也主動報名參加,利用微信、電話方式為受助者提供情緒疏導、情感支持和危機干預,幫助受助者維持情緒穩定,維護其心理健康。
在張琎的心目中,精神科醫生就是心靈的修補匠,而成為一名優秀的心靈修補匠便是她多年來的夢想。因為熱愛著事業,所以全心投入,因為熱愛著生命,所以義無反顧。她堅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