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遼寧,有我!
張紅梅
遼寧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東北不行;東北人不行;我們這一代的東北人,出生就是為了離開東北……”。
不知從何時開始,東北不行的言論甚囂塵上,充斥網絡空間。凡是遇到不好的事,總要拉上東北。東北真的不行了嗎?遼寧真的不行了嗎?奶奶說,東北是國家的大糧倉。爸爸說,遼寧自然資源豐富。老師說,沈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工業脊梁。
翻開歷史的篇章,細數曾經的遼寧,生產過全國第一枚國徽、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根無縫鋼管,煉成過全國第一爐鋼水,下水過全國第一艘航母等一千多個全國第一。
三線建設時期,遼寧曾援建全國一百多個軍工企業,拿出三千多臺生產設備,輸送三萬多名管理干部、技術人員、產業工人。遼寧工業對三線建設的投入,相當于國家同期投入的四倍。眾多工廠把最好的工人、最好的設備全部支援到三線建設中去。
改革開放后,國家建立深圳特區,建設市場經濟,當時最需要的就是人才。為支援建設,遼寧人沖在前面。擔任深圳歷任市長的有新民人厲有為、葫蘆島人李子彬、蓋縣人黃麗滿……先后扶持起了華為、騰訊、大疆等知名企業。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千萬級人口的武漢封城,急需醫護人員。這一次,又是遼寧傾力支援。遼寧先后派出兩千余名醫護人員,接管武漢雷神山醫院,救治三千余位患者。占據全國2.8%人口的遼寧,派出將近10%的醫護力量支援武漢。當時沈陽、大連除幾家大型醫院,剩下幾乎所有醫院都已停診,遼寧再次上演了搬空家底式的支援。
遼寧不行嗎?曾幾何時,經濟發展是“半個中國看遼寧,半個遼寧看沈陽”,遼寧GDP曾一度占全國GDP總量的四分之一。而到了2021年,遼寧GDP卻僅排在全國第十七名。相比曾經的輝煌,遼寧確實衰落了。面對市場經濟,遼寧擁有龐大的工人群體,這也成為企業轉型的最大障礙與壁壘,它曾步履蹣跚,走在轉型的路上。一批批工人下崗,一座座工廠倒下,這是遼寧人為國家經濟轉型做出的最后一份貢獻。
遼寧行!曾經的遼寧行,現在的遼寧更行!
經歷了經濟轉型的陣痛期,遼寧傳統制造業已涅槃重生。不僅有沈飛,鞍鋼,盤錦沙特阿美,大連船舶等,還有眾多新興產業也正冉冉升起。如當今炙手可熱的半導體行業芯源微、拓荊科技;人工智能領域新松、美行;軟件行業東軟、華信。遼寧還有汽車領域的寶馬、北盛,以及正在飛速成長的眾多獨角獸企業。遼寧正走在振興之路,步伐堅實有力。這些高精尖的企業,背后依靠的是人才。正因為有人才,企業才能更好的發展,人民才有富足的生活。
每一個遼寧人都是振興路上的一塊基石。師者如光,微以致遠。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深感責任重大!作為這片土地滋養的兒女,我深感驕傲和自豪。我當堅定不移,立德立言立行,樹新時代黨員形象,把學問做在祖國的大地上,將情懷注入遼寧這片熱土中,為遼寧留住人才,為興遼事業奉獻力量。
博士畢業后,我放棄了南方高校高薪聘用的機會,毅然決定留在遼寧,為家鄉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以我微弱的光芒,影響我的學生們,留在遼寧,建設遼寧,振興遼寧。平時工作中,如有機會,我都會給學生講講遼寧的歷史,那些輝煌的歲月。我會告訴學生們,遼寧只是暫時處于低谷,暫時處在經濟轉型的陣痛中。作為四千三百萬遼河兒女中的一員,我們作為振興遼寧最需要的人才應該選擇留下,而不是離開。我相信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堅強領導下,在黨中央振興東北的政策下,在全體優秀遼河兒女的共同努力下,振興遼寧,指日可待。
振興遼寧,有我,有我們!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版權所有:遼寧省總工會 | 地址:沈陽市沈河區北站路118號 | 郵編:110832 | 電話:22581001
Copyright 2018 all China.LN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All rights reserved
遼工服務小程序
遼寧省總工會
工會就業服務號